最近又在知乎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回答
马住
分享给所有在看的人
原文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557646342/answer/3475491206
作者:朱慈
只是出于所谓的渴望自由,于是我去了很多地方,见到了很多的人。
十八岁那会儿我和庙里的僧人,观里的道长打过交道,在窑洞里跟大我几十岁的老乡喝啤酒,去外省的工地上费劲力气搬砖。
再往后我进去过精神病院,在里面和病友们说悄悄话,出来以后到过老姐们儿卖身子的的巷子,亲眼见过在街上讨口的人晚上回去自己把手掰断。
我不得不承认,我对于精神世界那份格外的憧憬,对于物质的不屑一顾,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年少的我根本就没有享受过物质。
贫瘠的环境铸就了稀少到可怜的取乐方式,而为了满足某种愉悦的供应,我只能将目光投向遥远的未来。
这些构想全部来自于我阅读过的游记,闪烁着画面的电视机,以及千百个离奇的梦境。
并不是我抗拒物质享受,而是我根本想象不出来物质享受是什么样的,我只能在人生的构想里尽可能投入精神上的浪漫。
自由,雨中的绿皮火车,呼呼作响的狂风,还有盘旋着海鸥的搁浅轮船。
这些极尽文艺气息的意像之所以被我纳入了渴望,其实并不是我真的对它达到了着迷的程度,因为这里面的每个事物我压根儿没有经历过,过去十几年我躺在乡下的土炕上唯一可以被称颂的自然联系,就是大雨天着急慌忙地冲出去收苞谷粒粒。
我创造出了一个如此疏离于土壤的幻想,真相是我迫切地想要和生活中的痛苦切割,我要绝不妥协地去否定如今的现实。
当我站在门口听见屋里爸妈争执着摔碎东西,当我在大清早的菜市场看着陌生人为了几毛钱打的头破血流,当我在压抑的童年里咬着牙长大成人。
我觉得周遭的一切都是痛苦的,我觉得一切都是有错的。
那时我没能意识到,生活本身没有痛苦之分。
带来绝望和癔症的只会是人。
年少的我过于草率地进行着宣泄仇恨的批判,我厌恶父辈们骨子里的愚昧,庸俗,乃至于懦弱,连带着也厌恶他们所经历的麻木生活。
而我真正恐惧的,其实是在同种生活中变成和他们一样的人。
浪漫和自由是一种借口,我做过最荒诞的梦是逃走。
所以来自于我的答案很清晰,这种迷茫和对于幻想生活的追逐,它不是病,不是妄想,它本质上是对于现实价值贫乏和痛苦的厌恶与排斥。
它不是野望,而是怨恨。
你知道吗,其实我只大了你六岁,因为这是两年前的问题,因此我没办法端出一副老者口吻来给出你关于意义的解答,坦白讲我也不知道那是啥。
我唯一能够告诉你的,那就是在过去的六年里,我度过了一种你今天所认为的乏味人生。
吃饭,睡觉,每天做着重复的事情。
可我并没有恐惧。
生活方式是死物,而死物是无法给人带来痛苦和意义的,它只是一种经由教育,学历,环境,所最终落下来的选择。
而不论是哪一种生活方式,人类所能够做出的变动,其实远比你想象的还要少,因为这就是作为个体在社会运转中的局限性。
但即便如此,人类还是拥有有限的自由。
奔逃在群山间的浪子依旧躲避着物质的需求,乏味的人们做着重复性的事情,可仍然能够拨动着有趣的钟摆玩具。
没有绝对的自由,也没有无限的牢笼。
当我试图在同样的生活里创造出乐趣时,其实我已经和我所厌恶的父辈们截然不同了。
因为浪漫不是像玫瑰花一样瑰丽的生活,浪漫是人类在空白的生活里种下玫瑰花。
而这不是鸡汤,这是真正生活过,体验过,怨恨过,痛苦过的叙写。
不要恐惧,不要害怕你的自由和浪漫会失去。
我说了人生就如同一片旷野,当那漫长且潮湿的雨季来临以后,你就会发现浅小的水洼成为了汪洋,萤火虫成了海上的月亮,蝉也化作挥动着翅膀的鲸。
我的意思是。
去赋予生活意义,也赋予生活爱和有趣。